查看原文
其他

独家丨中国人民大学王义桅:“一带一路”是中国的主场全球化

互学互鉴的 中国一带一路网 2021-03-12


▲ 王义桅教授访谈第一部分

王义桅,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,国际关系学院教授。

从2013年开始,他一直用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表达,在世界各地讲述“一带一路”的故事。近日,王义桅来到了中国一带一路网,与我们分享了他对“一带一路”的理解和情感。

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心目中的“一带一路”

中国一带一路网:您第一次听到“一带一路”这个词的感受是什么?

王义桅:就像中国一样,既古老又年轻。“一带一路”这个概念,激活了2000多年的丝绸之路这样一个记忆。

丝绸之路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了欧洲,开启了欧洲的文艺复兴。今天它又回来了,2013年,我就敏锐地感觉到,这绝对是一个新的大时代的来临。

当时很多人觉得中国搞“一带一路”是因为产能过剩,为了解决经济发展而不得已采取的一个选择。当时我就觉得,“一带一路”超越了这个层面。

“一带一路”的好处就是每个人、每个国家心目中都有一个丝绸之路,这是每个人每个国家的记忆。同时,每个国家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那些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以前也有很辉煌的过去,比如乌兹别克斯坦也曾是丝路上的文明古国,凭什么它现在是一个落后的内陆国家?今天新的全球化来临,这些国家不想再被边缘化。这是“一带一路”的魅力之所在,既有历史的底蕴,又有对未来的憧憬。

“一带一路”要强调中国的人本主义,以人为本的创新。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,而最广大的人生活在哪里呢?世界上80%的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。原来全球化投资都是哪里?都在北美、日本、欧洲的沿海地区,那里灯光最亮,投资都集中在那儿。

而广大发展中国家还处于曾经中国的开放初期、中期阶段,他们需要中国的鲜活的发展经验,我们这几十年就这么发展起来的。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学中国的经验:要致富先修路,要快富修高速,要闪富通网络,要共富互通路。

中国正在引领一个新型的全球化,唤醒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记忆—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心目中的“一带一路”,就像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一样,所以我把这个变化称之为从“我的”到“我们的”再到“人类的”,这就是“一带一路”近年重要的变化。

中国一带一路网:您怎么理解提出“一带一路”的历史价值?

王义桅:我觉得“一带一路”的提出,是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来临了。以前是我们加入人家的全球化,从1840年一直到改革开放,再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40多年,是我们主动融入到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全球化,我们是客人,人家是主人。

2013年“一带一路”倡议被提出的时候,我就觉得它不是丝绸之路的概念,也不是亚欧大陆的概念,它是一个新的全球化。

中国一带一路网:新的全球化和旧的全球化有什么不同?

王义桅:全球化最开始是欧洲人开创的三角贸易。欧洲人有技术、有资金,然后到非洲去贩卖黑奴到美洲搞白银开采。拉丁美洲的资源、非洲的人口和欧洲的技术和资金的一个结合,变成一个三角贸易,这就是全球化,实际上这也是海洋型的全球化。

海洋型的全球化带来的结果就是,沿海地区比较发达,内陆地区比较落后,发达国家越来越发达,落后国家越来越落后。美国崛起以后,通过美元-军事霸权,全球化变成了一个美国为中心,其他国家为边缘的一种情况。

“一带一路”为全球提供了全新的选择,打破了中心-边缘的体系。“一带一路”是分布式的、网格状的,它不是一个中心,我把它称之为地瓜模式。这个地瓜的每一条藤,都有小藤,连接着一个又一个的小中心,而不是传统的树干树枝的模式。

▲ 王义桅教授访谈第二部分

“一带一路”是中国的主场全球化

中国一带一路网:您之前说过,“一带一路”是中国的主场全球化,主场是什么意思?

王义桅:2018年我写了本书《王义桅讲“一带一路”故事》,原来书名有主标题《我在世界踢主场》,人民出版社领导觉得太霸气,出于谨慎拿掉了主标题,很可惜。

“一带一路”是主场全球化。什么叫主场?就是从器物、制度、精神层面,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化的主要发动机,全球治理越来越体现中国方案、中国智慧。

从国内而言,我们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变成了内需,而不再是外贸,是制度创新,而不是要素投入。中国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从2006年的35.4%降到2019年的17.4%。

在数字经济时代,中国是一个特大型的市场。中国有9.4亿网民,现在老年人都变成网民了。中国有1.7亿受过高等教育或各类专业培训的专业人才。

中国还有4亿的中产,未来,我们还要把剩下的10亿也变成中产。这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中产群体,比美国、日本和欧洲所有中产群体的总和还要多很多。

所以现在我们要提出主场全球化,就是双循环,通过国内的大循环,实现国内国际的双循环,实现新的发展格局。

▲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《王义桅讲“一带一路”故事》收录了王义桅教授沿着“一带一路”走天下,在全球50多个国家的演讲。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为国内读者深入认识“一带一路”理念与价值提供了生动文本。

中国一带一路网:中国在新的全球化中扮演怎样的角色?

王义桅:中华文明有5000年的辉煌历史,丝绸之路有2000多年的历史,今天,中国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。

在现代的工业体系中,工业可以分为39个工业大类,191个中类,525个小类,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。今天的中国可以生产从螺母到航母、火柴到火箭、从味精到卫星。

所以全世界,只有中国才能够把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经验跟其他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进行很好的分享,因为成本低、效率高。

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深圳梦,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改革开放梦,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全球化的梦想。中国既然能成功,为什么他们不能成功呢?

所以我们把这些东西给他们分享,他们成功了,他们发展起来了,中国当然也从他们的成功中,分享了巨大的红利,这是真正的互利共赢。

▲ 王义桅教授访谈第三部分

“一带一路”的价值在哪里?

中国一带一路网:疫情对“一带一路”有什么影响?

王义桅:疫情更加检验了“一带一路”的合理性、前瞻性和正义性,为什么?

如果没有国家的提前布局,美国打贸易战,你就懵了。“一带一路”是我们应对全球化逆转下的先手棋,重新部署产业链、拓展西方之外市场、对冲美西市场风险,同时也赚了人气。

我们疫情最严重的时候,最支持我们的就是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。中国现在大量援助的也是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,到底谁是真朋友、谁是假朋友、谁是铁哥们,疫情就是一个检验。

中国一带一路网:长远来看,“一带一路”的价值在哪里?

王义桅:“一带一路”长远来看,肯定要赚钱,而且要赚大钱,但是赚钱按照“君子爱财、取之有道”,要互利双赢。

同时,“一带一路”不是马上就能赚钱,因为什么事情马上就要赚钱的话,就容易搞泡沫、搞资本全球化、搞房地产、搞基金,那你还搞什么“一带一路”?总是这样干的话,“短平快”会为整个世界造成金融危机。

归根到底,要重视民生,重视实体经济,所以“一带一路”聚焦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,实现联动、包容、可持续发展。


丝路大家谈:疫情之后的“一带一路”该怎么走?

北京大学翟崑:东南亚将成为“一带一路”与双循环的融合区

复旦大学黄仁伟:未来30年,“一带一路”真的会改变世界


来源丨中国一带一路网 作者丨王予

责编丨曹家宁 监制丨李申

投稿/纠错:news@yidaiyilu.gov.cn

加入我们:hr@yidaiyilu.gov.cn


本文版权归“中国一带一路网”所有
转载请留言

刘卫东、戴稳胜、梁昊光谈“十四五”时期“一带一路”如何更加有为?

北京外国语大学宋清润:“一带一路”为缅甸发展“带路”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